close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評價與考試主要來自教育行政部門內部,它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教育評價與考試的“主體單一”、“模式單一”借款、“指標單一”、“理論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嚴重,導致非人本、不科學、難公正、欠合理等諸多積弊,嚴重阻礙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以致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說“考試不改,教育難興”。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明確提出了“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學生考新竹買屋試可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我對此的簡單理解是: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要走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模式。
  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是舶來品,它肇始於西方。從大約公元前400年至19世紀末葉,這在教育評價史上被稱作“考試時期”。教育評價(當時稱考試)的方式主要有“問答”(口試)和“論文”(筆試)。當時教育測量還未產生,對口試和論文,是依靠施教者或管教者通過觀察和閱讀,進行人工評分,帶有很大的小分子褐藻糖膠主觀性、隨意性、隨機性,也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基於客觀公正理念的“第三方評價”於15世紀的歐洲在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並很快延伸到其他領域。
  教育評價不但決定著教育發展,更關乎受教者的命運和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其能否有效和客觀公正,至關重要。18世紀到19世紀的科學革命浪潮,使教育奠定了科學化思想;實驗心理學和教育統計學的發展,為解決教育評價的主觀性、隨意性、隨機性問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評價開始了客觀化、數量化和標準化之旅,走上了科學關鍵字、有效、可靠、可信的征途。
  20製冰機出租世紀初至30年代,教育評價進入“測量時期”,測量技術的科學性和專業化要求,導致學校和教管部門無力承擔測量評價功能,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始從教育測量的角度開始登場。
  20世紀30~50年代,教育評價進入“目標中心時期”,美國的泰勒(Tyler,R)提出了以教育目標為核心的教育評價原理和“教育評價”概念,把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量區分開來,並形成了教育評價的“泰勒模式”。隨著泰勒模式推廣,大學入學的標準化測試開始,“第三方評價”思想和方法也得到系統的導入。這個時期,如SAT等大型第三方考試與評價紛紛成長起來。
  20世紀50~70年代,教育評價進入“標準研製時期”,目標參考測驗也發展起來,並使“泰勒模式”成為主流模式。斯塔夫賓(D.L. Stufflebeam)提出“CIPP模式”,斯克裡文提出“目標游離模式”,推動了評價標準的發展。這個時期,教育測量標準、評價標準,以及教育評價的標準化問題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決,使第三方教育評價成為主流模式。
  20世紀70年代後,進入“建構時期”,關註評價過程,強調評價過程中評價給予個體更多被認可的可能,重視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評價的以人為本時代由此開始。80年代開始,項目反應理論把教育評價引向了計算機化和因人施測的方向,模糊評價法發展了教育評價的數據處理技術。美國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革新了智力測驗,使得傳統教育評價受到巨大的衝擊,“多元智能模式”浮出水面。理論和技術的高度科學化、專業化發展,和對人本、科學、客觀、公正的高度追求,使得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更加普遍和成熟。
  對教育測量評價的有效性、可靠性及可信性的內在追求,和對教育測量評價的人本化、科學化、客觀公正的高度需求,以及教育分工專業化客觀要求等的高度發展,導致教育實施、評價、咨詢走向高度專業化分工,致使教育評價的第三方化成為必然和普遍模式。
  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獨立性。第三方評價與被評價方無隸屬和利益關係,因而能不受干擾地進行評價,可以避免在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和作結論時避重就輕、主觀評價;
  客觀公正性。第三方評價的獨立性有助於保障評價過程的公正、公開;
  專業性。第三方評價機構擁有專業的評價人才和技術,擁有專業的理論基礎和工具,可大大提高評價的科學化水平,有利於增強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權威性;
  進步性。由於社會化性質,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因此特別重視評價理論和技術不斷提升與創新,以及評價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具有天然的發展潛力。
  中國教育評價與考試如何邁向人本、科學、公正、合理?引入第三方評價不失為改革之路。  (原標題:為什麼需要第三方教育評價與考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17fu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