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上官雲) 近日,知名學者、評論家陳曉明新著《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第二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3日下午,陳曉明在北京舉辦“新媒體時代文學寫作與批評”講座,詳述出書緣起。談到該書出版過程中的多次修正經歷,陳曉明說,寫完一本這樣的著作好像“死了一次”一樣,但最終功夫沒有白費,“我願意像修訂人生去修訂一本書。”
  新作以論帶史:應建立當代文學的微觀歷史
  在新書中,陳曉明敘述了自1942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的形成及變革歷程,以現代性視角貫穿整個文學史考察,形成了獨特的以史帶論風格。這本書的出版源自學者溫儒敏編纂一套中國文學史相關書籍的想法,陳曉明受邀撰寫其中一本。最初,陳曉明並沒有同意,因為他的一本書正處在收尾階段,同時處理兩冊書,可能會有難度。大約在2003年的時候,陳曉明發現自己的講課提綱結合學生筆記的材料被傳到網上,雖然收費但仍然具有較高點擊率,便決定乾脆寫一本。
  雖然這本書只寫了幾年,但內里沉澱了陳曉明歷年來的學術積累。陳曉明毫不諱言的指出,現在大家讀到的多數教科書的文學史都是乾巴巴的,僅羅列作家作品和內容主題,沒有故事敘述,也缺乏文學文本自身可以“活”起來的東西,因此,在新書中,陳曉明為涉及的每一個作家生平、代表作均作出註解,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也統統標註日期。
  “在中國,80年代和90年代認為好的文學類型並不完全相同,對其評價也會隨著現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1942年前後解放區的文藝與相關講話實際構成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學的範式。”基於這個原因,陳曉明說,處理文學史要儘量反映歷史的複雜性和豐富性,“要建立當代文學的微觀歷史。”
  論網絡文學:閱讀經典才有生產力
  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興盛帶動一股網絡文學的熱潮。作為知名批評家,陳曉明也註意到這種情況。他認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如何閱讀經典、保持對文學的感受和態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曾有人說經典閱讀會消亡,但在這個時代恰恰需要對文學與文化有清醒堅定的認識。”陳曉明說,寫一本書不僅僅是混飯吃,也要對人類生存以及今天的文化危機存有認識和體會。
  當天沙龍嘉賓、作家李洱對此也十分贊同。他認為,網絡的確對寫作影響很大,中國的網絡文學現象也具有一定特性,但目前反映大眾傳媒對人類生活影響的小說不多、當代生活給我們的新啟示還沒有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對應的展示形式,當代作家在這方面還有很多欠缺。”
  “大眾媒體對生活的滲透會讓我們去反省文學藝術到底要給這個時代遺留什麼東西。”陳曉明分析,關於網絡文學還要多方面的看,這樣新興的文學樣式瓦解了傳統書寫方式,但正如李洱所說,沒有讀網絡文學成為網絡作家,“只有閱讀經典才有生產力,所以經典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  (原標題:學者陳曉明推新作 稱部分教科書文學史“乾巴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17fugc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